工作动态
财产安全知识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6-12-28 阅读数:105
1.防盗安全知识
◇盗窃的主要方式
顺手牵羊型、乘虚而入型、窗外钓鱼型、翻窗入室型、撬门扭锁型、偷配钥匙型。
◇学生宿舍容易被盗的时间
新生入学、老生毕业、宿舍较乱时易发生被盗案件。
放假前容易被盗。
假期,学生离校后,容易发生撬门扭锁盗窃案。
学生都去上课后容易被盗,尤其是上、下午的第一、二节课期间。
上晚自习期间,如相连的几个寝室人走楼空,都熄了灯,也可能发生被盗。
夏秋季节,开门睡觉容易发生“顺手牵羊”盗窃案。
开窗睡觉,容易发生“钓鱼”盗窃案。
离开寝室不关门,容易发生“乘虚而入”的盗窃案。
举办大型文体活动,外来人员剧增时,发生盗窃案的可能性加大。
学院开大会、运动会、考试、周末等时段,因宿舍人少,容易发生被盗。
宿舍留宿他人时容易发生被盗。
◇学生宿舍防盗知识
养成随手关灯、关窗、锁门的习惯,以防盗窃人员乘隙而入。
不要留宿外来人员。
电脑、手机、钱包等贵重物品不要随意丢放。
发现形迹可疑的人应提高警惕并及时报案。
注意保管好自己的钥匙,包括教室、宿舍、箱包、抽屉等处的各种钥匙,不能随便借给他人或乱丢乱放,以防“不速之客”复制或伺机行窃。
◇公共场所防盗知识
在公共场所学习或活动时,最好不要随身携带现金和贵重物品。
在公共场所如果必须携带现金和贵重物品的,一定要将所带物品和包件妥善保管,切不可随便乱扔乱放。
购物时,不要把现金放在外边口袋里,外边口袋可只放少许零用钱。点钱时注意观察,谨防被扒手盯上。
◇如何安全使用银行卡
银行卡设置的密码一般不宜使用出生日期、家庭电话、手机号码等容易被人破译的数字。
不要将银行卡密码告诉或泄露给别人,一旦泄露应及时更换密码。
在购物消费或取款时不要随意将银行卡交给他人,按密码时不要让他人看见。
银行卡与居民身份证应分开存放。
银行卡被ATM机吞卡时应及时与银行联系,谨防犯罪分子借用银行名义骗取银行卡信息和密码。
在ATM机上使用银行卡时,谨防他人偷窥密码,操作完毕后,一定要记住取走自己的银行卡,妥善保管交易单据。
存、取款时发现ATM机等机体上有不明装置,应立即拨打“110”报警电话报警。
经常核对个人银行卡中的金额,适时更改银行卡密码,一旦发生银行卡被窃或遗失,应立即与发行该银行卡的银行联系并办理挂失手续,尽可能的避免个人损失。
2.防抢劫、抢夺安全知识
外出时不要携带过多的现金和贵重物品,特别是必须经过抢劫、抢夺易发生的地段时,如果必须携带大量现金或较多的贵重物品,应请同学随行。
现金或贵重物品最好贴身携带,不要置于手提包或挎包内。
不外露或炫耀贵重物品,应将现金、贵重物品藏于隐蔽处。
尽量不要在午休、夜深人静时单独外出,特别是女同学。发现有人尾随或窥视,不要紧张,不要露出胆怯神态,可以大胆回头多盯对方几眼,或哼首歌曲,或大叫同学、教师的名字,并改变原定路线,立即向有人、有灯光的地方走去。
女生穿着不要过于暴露。
3.防扒窃安全知识
作案时间:主要在上午7点至9点,中午12点至1点,下午5点至晚8点。
作案地点:主要在公交车上、站台附近。
作案手法:主要采取徒手扒窃,剪刀或刀片剪包、划包,用镊子夹包等方式作案。
警方提醒:不要在公交车上睡觉;购票时要尽量不要将钱包拿出来或用大额币购票,以免成为扒窃侵害的目标。
4.防诈骗安全知识
◇24种常见诈骗手段:
认老乡诈骗、高科技产品诈骗、购物诈骗、存钱诈骗、宝物诈骗、生意工程诈骗、购票诈骗、ATM机、银行卡诈骗、婚介诈骗、冒名接人诈骗、网络诈骗、短信诈骗、中奖诈骗、招摇撞骗、抛物行骗(俗称丢包诈骗)、出租行骗、名借实骗、征聘行骗、假借落难、假做好事、假办托运(俗称拉飞货诈骗)、设赌行骗。
◇警惕12种手机诈骗手法:
如果你接到“我是××公证处的公证员××,恭喜你的手机或电话号码在××抽奖中了×等奖,奖品是小轿车一部”等内容的短信,请先思考几秒钟,想想自己是否将手机号投入摇奖或参与什么活动,如果没有请删除信息,不要回复。
以“××银行”名义提醒你在某地刷卡消费,金额将于近期从你账户扣除。如果你收到类似短信,再按短信里电话询问,就很可能落入了不法分子的圈套。
如果你接到有人电话称是“国家税务局干部”,帮你办理汽车或房屋退税等事宜,别相信这类谎盲。
有人打电话称,你的家人在某地生急病或发生意外,急需用饯,让你把钱打到××银行账号,一定要核实清楚,不要轻易相信。
有人打电话称,你的孩子被绑架,并索要赎金,电话中甚至还出现孩子哭闹声。如遇到这种事情,一定要冷静,先问问对方手中是男孩还是女孩,长什么样,穿什么衣服,如果对方所陈述内容与孩子相符,尽快报警,以便公安机关查出真相。如果你所问的情况对方回答不上来或有误,一定是有诈。
“你好,你的朋友为你点播了一首××歌曲,以此表达他的思念和祝福,请你拨打×××收听。”当你拨打收听时,你的话费余额一定会直线下降。
“我在外地出差,我的手机很快就没有话买张充值卡,再用短信告知卡号与密码。”接到这样电或信息,要核对对方真实身份。
“你好,这里是中国移动(或联通)客户服务热线,由于我们工作失误,你的电话费这几个月共多收xxx元,如确认退费请按……”类似电话接到后只要认真查看来电号码,就可识破骗局。
“低值充值卡出售,本公司与电信制卡部门联合推出移动、联通手机卡充值。100元面值的38元低价促销,诚招各地代理经销商。”如果你收到这样信息,请不要被低价与利润所诱惑,多问为什么,最好向移动与联通客户服务中心核实。
如果你收到未知电话号码,或响过两下就挂断的电话,不要随随便便回复。如果你接到不熟悉的电话,对方自称是你的好友,并让你猜其身份,请不要跟他捉迷藏,直接问他是谁,如果是你好友,简单核对就清楚。
对打着上级领导身边工作人员的旗号、要求你帮忙处理领导个人事务的电话,请你多长个心眼,不要急于付钱,待核实该人身份后再帮忙也不迟。
◇诈骗的预防:
多学习观察,不贪钱财,不图便宜。保守个人信息秘密。
5.严防校园网络贷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借贷已悄然成为民间金融借贷的新型模式,除了网购在高校的风靡,打着“扶持创业”、“助学扶贫”等旗号的小额网络贷款也在校园悄然滋生,学生们只需要填写一些基本资料,拍几张照片,就可以拿到不等数额的贷款,而这些网贷平台,多是打着“多分期,低利息”甚至“0利息”的幌子来吸引大学生贷款,其实这样看似优惠多多的小额贷款平台,处处是陷阱!
近期社会上发生的网贷事件,都给互联网贷款敲醒了警钟,特别是校园网贷的对象是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
陷阱一:低息背后,实有高额服务费
有相当一部分网络贷款公司,在贷款到帐后,要收取“指标费用”,其实就是服务费,比如贷款10000元,可能就会收取百分之十的服务费,贷款人拿到的钱其实只有9000。
陷阱二:分期还的少,其实是高利贷
有一部分校园网贷的代理,在向同学介绍网贷的时候,一味的强调可以分期,没什么压力,某高校学生就透露,有代理向他介绍网络贷款,贷5000元,分12个月还清,每个月仅需偿还551,五百多听起来很划算,可仔细算下来,12个月的话,该学生总共需要支付6612元,折合贷款年利率为26%,而事实上,年利率超过24%就已经属于高利贷了!
陷阱三:扣押“担保费”,本息还清才放款
不需要任何征信记录就可以放款,听起来贷款平台有点像冤大头,可事实并非如此,他们会在合同上告诉学生,鉴于对对方信用记录不了解,所以,需要扣押一部分借款,作为“担保费”等还清所有本息之后,扣押的钱会一分不少的返还给你。然而,一旦出现逾期,这部分钱平台就不需要再付。可将来却仍需要为这部分钱支付巨额逾期利息,哪怕不逾期,平台实际上也在无形中提高了贷款利息。
陷阱四:逾期后果很严重,容易引发“连环贷”
网络贷款平台,不需要抵押,不需要征信记录等等,就敢放款给学生,难道不怕学生逾期不还钱?
有个做网络贷款的校园代理私下透露,其实不怕他们逾期,就怕他们不逾期,一旦逾期之后,那就是按天算利息了,利滚利,越滚越大,那网络平台就发财了,因为留的有学生家长和老师的电话,可以先威胁他们要告诉老师,还不行那就直接打电话给家长,家长一般为了不让小孩背上不良信用记录,都会还的。再不济,不还可以走司法程序么?反正有合同,我们怕什么?而且有一部分学生不敢让家长知道,就“拆东补西”,很容易引发“连环贷”,就像上文提到的那位买苹果手机的学生,本金仅仅3万元,最终滚到了70多万。
因此提出如下防范措施:
一、在校生要以学业为重,积累知识,切不可以铺张消费、创业资金周转等为理由进行网贷,严重影响学业的同时也加重家庭负担。
二、如果实在需要贷款,一定要和家长商量好再做决定,可选择生源地国家、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或到正规银行机构、信用社机构办理贷款,并且要仔细阅读贷款合同,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问清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三、按时还款,培养信用意识和契约精神。贷款后一定要做到按时还款,否则拖延还款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四、理性消费,拒绝攀比。一定要根据自己以及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消费,避免因跟风或攀比而开销过多。
希望各位同学谨以已经发生的事故、案例为戒,加强对网络贷款的辨识能力,防范网贷风险,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环境。
6.防传销安全知识
◇传销的特征:
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组织网络,从事无店铺经营活动,参加者通过上线从下线的营销业绩中提取报酬。
参加者通过交纳入门费或认购商品等变相交缴纳入门费的方式,取得加入、介绍或发展他人加入的资格,并以此获取回报。
先参加者从发展的下线成员所交纳的费用中获得收益,且收益数额由其加入的先后顺序所决定。
组织者的收益主要来自参加者交纳的入门费,或以认购商品等方式变相交纳的费用,而并非真正的以营销商品为经营的方式来获取利润。
组织者利用后参加者所交纳的部分费用支付先参加者的报酬,维持运作。
组织者承诺在一定时间内返还参加者高于其所交费用数倍的回报。
◇传销的预防:
消除快速成功的心理,正确对待就业困难,学会用《禁止传销条例》保护自己。
杜绝非法传销渗透的空间,尽快脱身,防止越陷越深。
主动配合公安机关打击传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