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治沙精神 共筑绿色长城|马研部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感悟治沙精神•践行绿色使命”主题实践活动
发布者: admin-mkszy 发布时间:2025-04-24 阅读数:0
【马研部 杜双鹤/文、袁卓/图】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高师生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自觉,4月23日,宁夏大学新华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部师生共赴宁夏白芨滩自然保护区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感悟治沙精神•践行绿色使命”主题实践活动。
沙漠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认识和改造沙漠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相处的重要课题。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是宁夏引黄灌区与沙漠博弈的主要阵地。自1953年起,一代代像王有德一样的“治沙英雄”扎根沙漠,默默耕耘绿色希望,累计完成治沙造林近70万亩,有效遏制了沙地南移西扩的趋势。无论是长约60公里的“绿色长城”,还是“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治沙精神,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宝贵的思政学习材料。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参观了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了解了我国防沙治沙的现实逻辑、主要成就和历史经验。白芨滩条件艰苦,但在人们的不懈努力下,依然顽强孕育了柠条、沙芦苇、沙柳等262种植物和黑鹳、荒漠猫、兔狲等115种动物。通过讲解,同学们更加明白了为什么说“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防沙治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人们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敢治沙、能治沙、善治沙。
接着,大家来到了大泉治沙示范区。2008年4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共同种树时,讲到:“这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也坚定了我们治沙的决心。”为致敬这项伟大的事业,全体师生在习近平总书记亲植的枣树旁重温入党誓词,力图以敢于担当、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砥砺自我,不断突破,在平凡的岗位上兑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庄严承诺。
最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来到了荒漠植被恢复区。远眺白芨滩,家乡就在眼前。“两山”理论路过了身手敏捷的黑甲虫,穿过默默站岗的草方格,邂逅了风中摇曳的小黄花,从教科书上走出来变成了可见可闻的生动实际,深刻诠释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完成了对防沙治沙任务的最好注解。
此次主题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深入实际,理性把握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刻感悟“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学习使命,更好践行“两山”理论。今后,马研部将继续聚焦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培养学生以高站位、大格局、强本领建设家乡,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挺膺担当的实践智慧。